热门关键词:
省长杯用户注册

首页 / 信息资讯 / 工作动态

“十一五”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规划

作者:   时间:2007-01-16   【

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
鲁经贸技字[2006]16号

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《“十一五”
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规划》的通知

 

各市经贸委(经委),省各有关单位:

   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,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,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,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,我委制定了《“十一五”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规划》,现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各自实际,认真组织实施。


二○○六年一月十七日


“十一五”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规划

 

   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,落实科学发展观,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,加快经济结构调整,转变经济增长方式,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,特制订本规划:
    一、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现状
    (一)基本情况
    “十五”以来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我省工业系统认真贯彻“科教兴鲁”战略方针,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,在新产品开发、产学研联合、技术中心建设、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,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、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,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    1、新产品开发取得显著成效。“十五”期间,全省累计开发新技术、新产品3.6万项,比“九五”增加7000项,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的占15%,投产率达86%。自主开发了万吨油压双动铝挤压机、年产600万吨综采放顶煤技术、干法熄焦工艺装备、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、空内冷发电机等一批重大项目,形成了海尔冰箱、海信数字多媒体电视机、浪潮服务器、泰山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、如意毛纺等一批名牌产品。
    2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不断完善。从1994年起,我省共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09家,其中国家技术中心44家,居全国首位,建立了煤炭、重型汽车和橡胶3个行业技术中心。全省60%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,技术中心企业成为全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力军。
    3、产学研联合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。自91年以来,我省连续举办了十四届产学研洽谈会,汇集科技成果72000多项,达成合作意向5200多项,签订正式合同2400项,有13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在山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新增经济效益280多亿元,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、以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。
    4、引进技术消化创新取得重要成果。“十五”以来,我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措施,提出了重点围绕数控技术、电子信息技术、洁净煤技术、纺织装备、造纸设备、工程机械、建材机械、橡塑机械等8个方面进行系统性、整体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。累计完成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创新项目260多项,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40项,形成了大氮肥国产化、管线钢和板坯连铸、合成树脂等一批技术水平高、附加值大、市场竞争力强的大项目,培植了MDI、高精细荫罩、清梳联合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。
    5、人才队伍不断壮大。实施了“泰山学者”建设工程,突出工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,设立了10个“泰山学者”工程岗位,形成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平台。实施了“千名企业人才工程”,加大人才培养力度。据统计,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万人,占企业从业人员的8.6%,其中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.9万人,拥有博士学位的847人,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。
    (二)存在问题
    1、资金投入少。2004年,全省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.33%,分别比广东、浙江低0.86和0.83个百分点。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,只有1.6%的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%,0.9%的企业达到5%,而90%以上的企业长期研发投入不足。2004年全省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仅为0.91%,低于全国1.3%的平均水平。
    2、产业结构层次低。我省高技术、高附加值产业比重低。2004年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1.9%,比上海、江苏分别低6.3和1.9个百分点,其中电子信息、生物制药、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仅占全省的11.6%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。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4.2%的企业获得专利授权3046件,其中仅有1.8%的企业获得发明专利236件,企业专利授权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    3、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与核心技术缺乏的矛盾突出。随着我省主导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,核心技术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。虽然一些国际大公司在我省建立了合资厂,但核心技术、技术标准和自主创新的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中,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非核心技术领域,不少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端的位置,产品附加值低,竞争能力弱,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。
    4、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、服务滞后。技术创新投入大、周期长、风险高,部分企业缺乏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对增强自主创新的政策落实不够。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有待改善,缺乏完善的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服务体系,难以满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。公共平台建设不健全,设施落后,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信息、技术支撑。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成熟,专业化程度较低,难以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服务对接。
    技术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,是调整产业结构、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。全省经贸系统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,充分认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,转变发展观念,创新发展模式,提高发展质量,着力突破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,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,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,为实现制造业强省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。
    二、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
    (一)指导思想。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,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,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,突出六大支柱产业、七个产业链和装备制造业,突出重点行业、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,突出共性、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,推进原始创新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,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,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。
    (二)主要目标。到2010年,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%以上,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达到60%以上。主要行业65%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,其中30%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培育行业技术中心15家,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50家,国家级技术中心50家,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中心100家。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企业,其中山东名牌1000个,中国名牌160个,知名品牌企业20户。建设20家国家质量检测中心。
    三、 重点任务
   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,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,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,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,启动一批重大专项,力争取得重要突破。结合我省实际,“十一五”期间,围绕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和七个产业链,突出“3个重点领域”,组织实施“10项重大技术装备”和“10项重大产业技术”,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、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,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。
    (一)3个重点领域
    1、重点发展装备成套技术和高新技术装备。完善装备制造业的设计、制造和系统管理体系,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,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的地位,使我省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。重点研究开发重大设备成套技术、成套设备自动化技术、关键设备的高新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设备,掌握其核心制造技术和应用工艺技术,改善和提升企业整体制造技术,大幅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。
    2、积极发展新一代绿色制造流程。绿色制造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。以绿色化、高新化和信息化为核心,融合绿色制造、资源综合利用、环境保护等现代制造技术和理念,积极推进高效深加工、能源转换、废弃物资源化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研究开发新一代绿色制造流程。重点发展钢铁制造、石油化工、新材料、轻纺加工、农副产品深加工、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流程工业成套技术。
    3、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,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,突出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应用,全面提升企业的自动化、现代化整体技术水平。重点加强高性能计算机及配套设备、网络与通信技术、信息安全、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。
    (二)10项重大技术装备
    1、新型清洁发电成套设备。开发多元化的能源结构和高效低污染的发电设备,解决我国电力供求状况的发展与环境、资源间的矛盾。重点研究开发新型环保能源发电设备、清洁煤燃烧发电设备、重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设备、煤炭气化多联产系统及关键技术、大型坑口循环硫化床锅炉发电设备、大型空内冷火电机组成套设备等。
    2、超高压交、直流输变电设备。围绕电力传输的高效、安全和自动化,重点研究开发750KV以上交流输电设备和500KV以上直流输变电设备,包括超大容量变压器、超高压大电流光控/电控晶闸管、直流变压器、机电保护与自动化系统、补偿装置和静止无功发生器、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等;智能变配电系统、分散分布式变电站高压保护系统;特高压设备测试技术及设备,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。
    3、海洋工程、海洋化工及其装备。海洋是能源、水资源、生物资源及金属资源的战略性后备开发基地。我省海洋资源丰富,实施海上山东战略,必须大力开发海洋工程、海洋化工,建立海洋装备制造业。重点研究开发海洋深水石油开发大型工程设备、新型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装备、7000米深海资源开发成套装备、高效低成本海水淡化工艺及装备和海洋化工产品的精细加工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装备等。
    4、高新优船舶及配套设备。重点研究开发集装箱船、海洋工程船、散货船、特种船、游艇以及配套设备和原材料。包括船用中高速柴油机、大功率中速发电机、船用电站自动控制系统等船舶电站成套技术装备,船用智能柴油机等配套设备及高效螺旋浆推进系统、数字导航系统等。
    5、新型交通运输装备。重点研究开发轻型汽车、重型运输车辆、大型工程车辆、大型客车、新能源汽车和专用车辆,突出材料、工艺和装备一体化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;研究开发符合欧Ⅲ、欧Ⅳ标准的低排放发动机;研制汽车车身、自动变速箱、汽车电子等配套产品。
    6、现代农业装备。大力推进机械化进程,有效利用资源,提高生产效率。重点研究开发以大型、重型拖拉机、大型联合收割机为主的农业耕收机械;以高效节水灌溉设备、高效输配水材料与系统、种子成套设备、工厂化播种育苗成套设备为主的精准农业设备;以大棚、温室为主的调温、通风、保鲜设备及智能化系统。
    7、环境保护及检测设备。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、高效低耗的环保设备,促进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的自动化水平。重点研究开发生物接触氧化、光化学、电化学催化氧化污水处理回收利用设备,集成化中水回用设备,煤气全干法布袋除尘设备,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,环境保护监测仪器仪表等。
    8、大型机械成套装备及配套设备。重点研究开发年产600万吨综采成套装备,制浆造纸机械、塑料机械、食品包装机械和纺织梳理设备、剑杆织机等新型设备,在提高精密、稳定性能基础上,突出设备的自动化、数字化、测控一体化、成套化水平。研究开发高效、高精密加工及材料净成型设备,高速大进给切削设备,特种复合加工设备,微细加工设备,激光精密加工设备,精密铸造、连接、成型设备,高效、高精度、复合功能的数控设备以及普及型数控机床、精密数控压力机等。
    9、新一代流程工业成套技术与装备。以高效深加工、能源转换、废弃物资源化为目标,重点研究开发钢铁制造、石油炼化、石油化工、煤化工和建材等流程工业成套技术与装备。钢铁制造包括年产300万吨级的薄板连铸-连轧装备、年产500万吨级的中等厚度板坯连铸-连轧装备、熔融还原炼铁新工艺技术及装备等。石油化工包括百万吨级蒸汽裂解制乙烯成套装备、百万吨级重质油原料生产乙烯与丙烯成套装备和大型裂解炉、大型压缩机等设备。煤化工包括煤气化、液化及以煤为原材料的大型甲醇及二甲醚合成成套设备、分段加热超高炭化室特大型焦炉关键装备、大型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生产成套装置。建材包括熟料新型干法成套技术与装备,新型墙体、保温、防水、密封等绿色和节能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生产装备,大面积功能薄膜的浮法在线制备技术,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装备等。
    10、高端数字及现代通讯设备。适应大规模集成电路、高性能数据服务和嵌入式应用为主的高端数字技术发展,研究开发高性能服务器、小型机及工作站和传统PC,通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,掌握核心芯片技术、系统集成技术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;围绕嵌入式操作系统、核心支撑软件及关键芯片等,研究和开发嵌入式系统技术,提升高端数字装备和系统的自主开发能力;积极采用计算机及数字处理技术,开发机电一体化新型医疗设备;开发数字程控交换设备、移动交换设备、光纤通讯设备和3G移动通讯设备等。
    (三)10项重大产业技术
    1、农副产品绿色深加工关键技术。重点是粮油、果蔬、蓄产品和水产品深加工技术。粮油深加工技术,重点开发植物蛋白与功能性大豆蛋白、谷物淀粉加工与淀粉生物转化、氨基酸和植物油脂深加工关键技术。果蔬深加工技术,重点开发果蔬高效脱水与制粉、果蔬汁高效榨汁与浓缩及果蔬汁非热杀菌、果蔬功能成分提取与单细胞蛋白生产、大蒜深加工关键技术等。蓄产品深加工技术,重点开发肉制品加工与安全检测、动物血液与骨头深加工、干酪菌种筛选、干酪加工、直投式乳品发酵剂冻干等关键技术。水产品深加工技术,重点开发高附加值远洋鱼类超低温加工、蛋白质抗冷冻变性、淡水鱼鱼肉加工品质改良、海水鱼类脱脂、低值鱼类蛋白质重组、混合海鲜调味料发酵及鱼肉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等。
    2、新型材料加工关键技术。重点研究开发重大工程中的特殊结构材料,具有声、光、磁、电和损伤自愈的特种功能稀土材料,微电子、光电子材料,结构陶瓷、工程陶瓷、功能陶瓷,特种钢,复合材料,特种粉体材料,特种薄膜材料,损伤容限型铝基材料,钛合金型材,大规格预拉伸铝合金板材,新一代有色金属材料,高温材料及加工制备技术,粉末冶金工艺及制品,基于金属遗传学的液态工艺及新型材料关键技术。
    3、轻纺材料制造关键技术。重点开发具有高强度、高模量、耐高温的高性能纤维、芳纶1414纤维生产技术、甲壳素纤维混纺织物染整技术、生物酶纺织品炼漂技术、利用纳米技术与等离子技术对纤维或面料染色加工工艺等;开发高强塑料、功能树脂、氧化生物降解、光氧降解及全生物降解塑料,新型可降解Gimini型、Bola型、可聚合型、光敏性、可溶于CO2的非氟型和中链支化活性剂(HSAS)等技术;研究造纸、皮革、日化、印染等行业污染处理关键技术,逐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。
    4、数控技术及网络化制造关键技术。重点研究开发数控技术和网络化制造技术。数控技术包括开放式数控系统平台、中高档数控系统及STEP-NC数控技术;数控机床高速化的关键部件及技术,高速数控工具系统,数控加工和柔性加工系统测量技术,工业机器人,特种机器人,智能上下料系统及可重构、自动化生产线;开发高速电主轴、大行程直线电机、高性能伺服电机等数控配套产品;大力发展工业自动化成套技术,全面推广集散控制系统。网络化制造技术包括过程控制系统、柔性加工系统、敏捷制造与可重构技术、虚拟化、智能化制造技术、协同设计与协同制造。
    5、数字化、智能化设计及制造、管理集成技术。以单元应用为基础,以集成和协同为主线,以网络化为目标,重点研究以三维CAD为主的数字化、智能化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与系统,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数字化设计技术与系统,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建模与仿真技术与系统,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(DFM、DFA、DFT),协同设计与并行设计技术,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等。
    6、数字化管理集成系统和现代物流技术。重点开发企业数字化集成与数据挖掘技术,电子商务与协同等企业信息化技术,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平台技术。开发集装箱码头智能化、散货码头现代化关键技术,开发自动仓储、分选、计量包装及搬运机器人等现代物流技术。
    7、智能仪表与传感器技术。围绕传感器的集成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和网络化,重点开发位移、力敏、磁敏、光敏、气敏、湿敏、离子敏等红外、光纤、微传感器技术;围绕仪表的智能化、网络化和一体化,重点开发开放式仪表,基于web技术的仪表与服务技术,智能仪表中的嵌入式技术应用;围绕仪表与控制一体化,重点研究机电伺服控制、液压传动控制技术,全开放分布式控制系统;围绕高精密、高通量、便捷的现代仪器和测量设备,重点研究实时流程分析仪器、微分析技术和动态试验技术等。
    8、高性能基础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。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液压、气动、密封元件和系统的设计制造、检测技术;开发航空轴承、高速列车轴承、特种轴承、高精密轴承及大型轴承设计制造及润滑技术;开发高速、重载齿轮设计制造技术,高效永磁同步电动机设计与控制技术,高档稀土电机关键材料技术,径向剖分单级双吸泵,深海液压技术,节能电机、内燃机、发动机等关键技术。
    9、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。水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,重点开发工业废水处理技术,燃煤电厂脱硫、烟气脱硝技术,高炉与转炉干法除尘技术;清洁生产与低排放技术,重点开发化工、纺织、轻工、电力、机械等行业清洁生产技术,洁净燃烧技术,电控柴油机平台技术,太阳能、风能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等;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,重点开发粉煤灰资源高附加值利用技术,煤矸石电厂脱硫技术;再生资源利用技术,重点开发废旧机电产品、家用电器、塑料等资源化关键技术,废纸脱墨及生产文化用纸技术开发等。 
    10、新一代元器件及关键技术。重点研究开发液晶显示器(LCD)、等离子显示器(PDP)、发光二极管(LED)、有机发光二极管(OLED)等各种平板显示和投影显示技术,半导体固态照明材料和器件技术,新型传感器和敏感元器件,表面贴装元器件,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功能集成器件,微机电(MEMS)、微光机电(MOEMS)器件与系统技术、微波和毫米波器件,低成本新型材料太阳能电池、锂离子电池等绿色电源。
    四、 主要措施
    (一)加大资金投入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,立足自主创新,加大资金投入。一是建设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技术中心。每年选择20户自主创新能力强、发展前景好的技术中心企业,采取集中力量、加大投入,统一规划、分布实施的办法,给予重点扶持,争取5年内建设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产品、创新能力较强的重点企业技术中心。二是培植100个规模大、水平高和带动作用强的重点产品。围绕七个产业链和六大支柱产业,按照有较大产业规模、较高技术水平、较强品牌影响的标准,选择100个重点产品,统一规划,滚动实施,连续投入,重点推进,尽快做大做强,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,这100个产品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要居于全国同行业前三位,使之成为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柱产品、成为出口创汇新的增长点、成为较高水平的自主品牌集群。三是突出扶持重点。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,引导企业、金融、外资等多渠道投资,着力扶持涉及3个重点领域的10项重大技术装备和10项重大产业技术项目。要规范和加强财政资金管理,采取招投标、专家评审与审查相结合的方式,择优确定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项目。
    (二)加强技术中心建设。高起点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。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,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,进行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与交流,共建研发中心、互派技术专家,或走出去到世界科技前沿建立研发机构和设计中心,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。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技术中心通过收购、兼并、控股等方式进行技术扩张,掌握关键技术,占领技术制高点。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行业技术中心,联合高校、科研单位在电子信息、数控机床、汽车、精细化工、食品、船舶等领域,建立面向行业、开放式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行业技术研发中心,发挥集成优势,提高对行业共性、关键、前沿性技术的开发能力,使其成为承担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的主体。强化技术中心管理。实行严格的动态管理制度,规范管理,强化考核,提高技术中心的质量和水平。实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。重点围绕电子信息、汽车、船舶、石化、家电、食品、服装纺织七个产业链进行系统性、整体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,逐步掌握核心技术,缩短技术赶超周期。
    (三)加强产学研联合创新。大力推进与重点院所的合作。加强企业与清华大学、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等重点院校的合作,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、关键技术和重大新产品的研发能力。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。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进入企业,成为企业的研发机构,或通过联营、投资、参股、控股、兼并等方式与企业联合;鼓励企业以资金、设备等各种资源支持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活动,有条件的企业可在大学、科研单位设立专业研发中心;鼓励高校科研单位及技术持有人以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入股,与企业合作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。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。拓展合作领域,着重向国际化和高新技术领域拓展;提高合作层次,推动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,搞好共建机制;扩大合作成果,更加注重产学研合作的实效性。建立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。有条件的企业应在提取的技术开发经费中设立专项产学研合作资金,支持产学研合作开发和人才培养;实施“泰山学者”建设工程,形成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、重大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平台。对在推进产学研联合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,省里将给予表彰和奖励。全面总结前十四届产学研展洽会经验,落实自主创新战略,站在新起点,立足新发展,组织好2005年山东省产学研15周年活动,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国际产学研联合品牌。
    (四)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。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,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,把知识产权的创造、占有、运用、保护纳入企业新技术、新产品开发、生产经验、市场运作和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,利用知识产权战略占领和扩大市场,把握参与国际、国内竞争的主动权。抓紧出台《山东省企业知识产权推进计划》,构建符合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。制定《山东省企业专利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》,促进企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专利,加快企业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。组织开展“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创建工程”,争取5年内形成100家在检索、申请、运用、实施、管理和保护各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。完善对专利发明人的激励机制,自觉维护专利发明人的权益。加强标准管理工作,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,强化质量认可、环保认可和安全认可,把标准化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。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,积极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和企业标准化工作。
    (五)营造良好外部环境。从政府支持、企业主导、中介服务等方面,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,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。一是政府支持。各级政府要把加强企业自主创新,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增长方式转变,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重要工作,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,建立健全工作机制,建立重大项目联系制度,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。要强化规划、政策和信息引导。研究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,定期发布技术创新项目指南和技术导向目录。二是企业主导。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,要建立技术创新考核机制,完善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的考核办法,将企业技术创新指标纳入考核体系,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,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。三是中介服务。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。整合省技术创新促进会、新技术推广站、产学研办公室等中介机构职能,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延伸,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,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、项目管理、技术评估、资金支持、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有效服务。